-
当前位置:
- 首页 >
- 专题专栏
- >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
工业瓷都浴火涅槃,生态水城蝶变重生——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申报陈述
作者:唐山市海绵办 发布于:2021-07-30 10:32:28
唐山,因唐太宗李世民驻而得名,1976年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将这座百年工业城市夷为平地。历经10年重建、10年振兴、20多年快速发展,一座新唐山在废墟上浴火重生,傲然屹立在渤海之滨。
唐山北依燕山,北部山区建成100余座水库拦蓄地表径流,中南部平原地区100多条河流,入海河流受到潮汐影响;中部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50米以下,适宜农业耕作,是唐山市历史上优质耕地的主要集聚区域;南临渤海,唐山港及临港产业发展条件优越,沿海钢铁产业(唐钢、首钢)基地规模化发展;同时,沿海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其中。
唐山创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既能加快城市有机更新,赋予城市更多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属性;也能全面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有效破解唐山地处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与产业结构偏重高耗水之间的供需矛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早在2017年,唐山就把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民心工程有机融合,成立了专门机构推进相关建设发展,围绕多蓄天然水、多用地表水、严控地下水、用好再生水、全面推广节水,实施6大类117项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工程,同时,将南湖采煤沉降地打造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蓄积水量1500万立方米、城市森林18平方公里,将市中心城区与开平交界处采煤塌陷形成的“工业伤疤”修复成了唐山花海,涵养20公顷湖泊水系,被誉为“城市后花园”,与南湖“城市会客厅”相呼应。唐山,以基础好、能支撑、可持续的比较优势,为海绵城市创建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未来,唐山将继续准确把握“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义,加快形成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综合功能,在创建过程中强化系统化、全域化思维,紧扣推动生态宜居、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目标,坚持新城区目标导向,老城区问题导向,构建“一平台、二湖区、八水系、八公园”的“1288”格局,强化组织、管理、信息、法规、考核等体系建设,实现老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蝶变为新生态建设的“绿色水城”。